編者按
《通用規范漢字表》(以下簡稱《字表》)自2013年發布以來,已走過5個年頭。5年來,《字表》對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、標準化、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。但與此同時,推廣力度不夠、落實沒有跟上,仍是《字表》走向大眾的一個難題。那么,如何讓《字表》進一步完善,并有效推廣,從而為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?
家住北京的陶喆同學,現在再也不必擔心自己的名字在字典里查不出來、在電腦上打不出來了,從2013年起,“喆”“淼”等之前被視為異體字的人名常用字被正式收入了漢字領域的“國標”——《通用規范漢字表》。而這一看似微小的變化,給他在銀行取款、票證辦理、出入海關等諸多方面帶來便利。
2013年,國務院公布了教育部、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制定的《通用規范漢字表》,并緊接著發布了《教育部等十二部門關于貫徹實施〈通用規范漢字表〉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《通知》),指出文化教育、信息產業、新聞出版、廣播影視、公共服務行業等是語言文字規范化、標準化的重點領域,全國語言文字工作系統和各相關行業系統應充分認識《通用規范漢字表》的重要意義,提高語言文字規范意識,保證《字表》積極、穩妥、有序地貫徹實施。《字表》頒布5年來的貫徹和應用情況如何?推廣通用規范漢字,還要繼續在哪些方面開展工作?
《字表》詮釋“國家之言”
“《字表》不是一家之言,不是大家之言,而是國家之言。”《字表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說。《字表》共收字8105個,按常用度劃分為3級,明確一級字表3500個字為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的漢字,也可以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識字標準。“《字表》基本涉及了漢字的所有問題,幾乎發動了全國的漢字研究力量,是一次漢字大清理、成果大盤點。”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原書記李宇明說。
標準化、規范化,適應信息時代文字處理的需要,是《字表》研制被專家尤為肯定的方面。“不考慮信息化肯定會遠遠落后于時代,所以必須能夠輸入到計算機里去,也必須考慮每一個用戶、終端、系統,例如銀行、醫院、電信的系統。”李宇明指出。
教育部語用所研究員張書巖認為,《字表》把之前關于語言文字的獨立規范整合為一體,給全社會提供了一個可以遵循的通用規范漢字的范本;同時,《字表》也遵循了國家的漢字簡化政策,解決了傳統規范中相互矛盾的問題,滿足了信息化時代語言生活的需求。“《字表》對《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》做了必要調整,讓確有用處的一些異體字恢復‘正名’。《字表》的成就和意義是有目共睹的。但是在推廣方面,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。”張書巖說。